欢迎登录,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专利 成果

山东省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纪实和“十四五”展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0-05-25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的要求,全面落实海洋强省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国际海洋名城。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占GDP比重由2015年末的22%提升至2019年的28.7%。

  亚洲最大、最新的诺唯真“喜悦”号邮轮靠泊青岛邮轮母港。

  率先发起“海洋攻势”,力争“十三五”完美收官

  2016年,青岛获批国家“十三五”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连续出台了《“海洋﹢”发展规划》《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措施。特别是2019年出台《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全面开展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滋养海洋文化六场硬仗,努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海洋名城建设全面起势。

  海洋产业实现新跨越

  一是海洋制造业加速提质。海工装备制造迈向高端,集聚北船重工、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承建了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重大装备项目,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杰华生物获评山东省首家独角兽企业,青岛蔚蓝生物成功登陆A股市场;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22.4万立方米/日,2019年淡化海水利用量超过30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1/5。二是海洋服务业势头强劲。构建起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全程现代物流体系;推出十大主题20条特色旅游线路,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等成功举办;组建“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和两支总规模95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三是现代渔业持续提升。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启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13处,139艘远洋渔船作业区域遍布四大洋。

  海洋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顶尖创新平台支撑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顶尖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正式启用。二是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三龙”系列深海运载装备体系;国内首个海洋特色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东方红3”号、“蓝海101号”等先进科考船入列;海上试验场、载人深潜器等国家大型科技设施群顺利推进;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在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大洋钻探船大科学装置项目获得了国家立项支持;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等9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16~2019年);2019年完成涉海技术交易6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三是高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引进海洋领域领军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国专家12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6所高校设置海洋学院。

  海洋领域开放迈出新步伐

  一是上合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快速起势。5个涉海项目落户上合示范区,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批农业部“一带一路”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二是自贸区海洋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片区新注册涉海企业近500家,待建、在建产业项目104个,总投资约900亿元;推进全球生物基因组大项目和“数字化海洋”计划。三是海洋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展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香港和澳门相关大学签署了《港澳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框架协议》;成功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高端展会。

  航运中心建设跨上新台阶

  一是港口资源优化提升。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挂牌成立;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6项科技成果全球首创;进口原油量稳居全国第一,山东地炼进口原油经青岛港输运占比达到57%;启动董家口港区干散货国际中转业务,铁矿石国际中转量超过200万吨。二是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航线数量达到175条,全球前20大船公司都在青岛港开通了航线,其中70条航线直达“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设立欧亚班列青岛运营中心;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海铁联运班列增至48条,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达5.8亿吨和2101万标箱,均居全国第5位。三是口岸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推行口岸收费清单制度,“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100%。青岛港集装箱查验时间压缩30%,集装箱海运口岸营商环境测评居全国第二位。

  海洋环境治理呈现新局面

  一是资源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在全国率先制定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率先全面实施湾长制,实施无居民海岛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启动海湾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和胶州湾环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二是生态环境治理得到加强。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白沙河、小港湾等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和大公岛、灵山岛等生态岛礁工程,推进胶州湾、灵山湾等“蓝色海湾”整治工程;胶州湾、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鳌山湾省级海洋公园等海洋保护区获批并开展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海岸线入海废水排放口。三是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在江苏启动浒苔源头治理试验,2019年清捞浒苔46万吨,浒苔上岸量为2008年以来最低。

  海洋文化彰显新气象

  一是海洋文化基因积极传承。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建成运营;海军博物馆新馆、贝壳博物馆新馆建设顺利推进。二是海洋特色教育全国领先。拥有23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8个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100多所海洋特色教育学校;2019年出版14卷《世界海洋法译丛》和全国首套从学前到高中的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三是海洋赛事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海洋国际音乐季、青岛海上(胶州湾大桥)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

  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展望“十四五”,青岛将全面落实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规划实施一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打好“海洋攻势”,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国际海洋名城建设,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国作出青岛贡献。

  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跨越

  一是助推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重点开发绿色智能化高技术船舶;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能力,加快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建设;谋划产业链配套招商,统筹岸线资源,规划配套招商园区,为集群增量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搭建智能超算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推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药物合成平台建成运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研发一批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抓好海上风电融合海洋牧场、海水制氢海洋装备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推进深远海风电发展;推进百发海水淡化扩建项目等,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示范试点落地青岛。三是提升发展海洋服务业。推动滨海旅游业向开发海岛游、海洋牧场综合游等高端旅游产品转型;聚焦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国内外知名海运企业、航运服务企业和码头运营商,推进青岛港环球航运中心、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平台优势,探索以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金融改革创新,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支持等政策,支持重点涉海企业上市。四是创新发展现代渔业。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海洋牧场综合体新模式项目建设;实施远洋捕捞、海上运输、冷链运输、陆上加工等一体化发展,鼓励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重点推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青岛市水产苗种研发中试基地,推动中鲁远洋渔业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办好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一是建设海洋高端创新平台。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工作,加快超算升级项目建设,推进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深海资源保藏与开发、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协同创新等平台建设;推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二是引进培育海洋高端人才。实施顶尖人才奖励资助计划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才团队引进计划,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国际院士港加大涉海领域院士引进,力争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落地。三是开展关键领域科技攻关。靶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产业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前沿交叉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四是完善科技成果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产业紧密对接,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精准转化;落实创投风投机构落户奖补政策,争取相关金融机构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深入开展“涉海企业﹢金融﹢科技”活动,促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

  加快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一是积极搭建国际海洋合作交流平台。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加快清华同方海洋材料智能制造研发中心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立涉海产业合作发展联盟,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二是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突出海洋优势特色。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等产业,建设东北亚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在自贸试验区拓展水产品贸易业务;试点开展国际范围船舶交易,推动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开展。三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推动青岛港由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高标准建设好国际邮轮母港区,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推进与沿黄流域城市海铁联运深度合作,建设集装箱中转、铁矿石分拨、原油区域贸易“三个中心”,推行口岸收费清单制度,建设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四是面向全球聚合优质海洋资源。高水平举办青岛国际海洋周,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等活动,为筹备好世界海洋发展大会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实施围填海管控,强化海洋生态养护与修复,积极推进蓝谷小岛湾、红岛等“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二是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海洋监测、预报预警、海上搜寻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能力。三是统筹推进海陆污染共治,制订入海排污口整治方案并分类规范整治。

  结语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黄渤海区域的海上门户,是国家北部海洋经济圈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沿海城市。下一步,青岛将依托海洋科研、产业和区位等优势,推进国际海洋名城建设,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北部海洋经济圈布局,与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圈、深圳为核心的南部经济圈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国家海洋经济增长极,提高国家在国际海洋领域的话语权,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岸线新貌。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