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通讯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南路62号
电子邮箱:zhileisun@yeah.net
研究领域: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环境调查评价和海底极端环境地球化学。
国家专项:南海*重点区水合物资源调查(DD20190819)、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调查评价(DD20160218)、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环境影响研究(GZH201300601);
重点研发项目:水合物泄漏流体原位监测技术与装置研制(2017YFC0307704);东海冷泉区沉积物及孔隙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2018YFC0310003);
自然基金项目:西南印度洋脊热液成因氧化物沉积体的微生物矿化机理(41376077);
973子课题:弧后盆地热液系统Fe-Si氧化物沉积体的微生物成矿机理(2013CB429703);
中科院先导性子课题:西太平洋海底不同环境沉积物铁循环过程—从浅海陆架到深渊前缘(XDB06020204)。
成果及获奖情况等:
第一、在水合物资源勘查方面,领导了一支专业化的调查队伍,组织独立调查航次超过20次,在我国海域圈定成矿有利区带5处,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资源量约30亿吨油当量,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我国水合物产业化第三个后备先导区的建设;第二、在冷泉探测和监测方面,创新建立了以多波束、ROV和声学拖体为核心的“三合一”的冷泉精细探测技术体系,在目标区锁定了220余个活动冷泉羽流,系统探测证实了其中8个大型海底冷泉,在该海域首次获得了活动冷泉的高清影像资料和各种样品,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专报的形式上报国土资源部;第三、积极发展了海洋环境的全方位监测体系,以求于实现立体、持续、多参数、全天候的对于海洋资源开采和利用环节的环境效应进行监测,最终提前预警、超前防备,避免可能的生态灾难和地质灾害的发生;第四、拓展了海底极端系统成矿机理研究,致力于解决现代海底热液区与冷泉泄漏区两个极端环境的成岩成矿机理,首次发现了2个活动热液喷口,研究了生物过程在极端环境海底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海底冷泉和热液两个极端系统有密切关系的水合物及金属硫化物的成岩成矿机理及环境效应做出了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弧后盆地内两种宝贵资源的开发。
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迄今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9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文章逾6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40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2项,包括12项国际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授权13项。协助指导博士后4名,独立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3名。